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面孔知觉障碍
返回

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面孔知觉障碍

浏览次数:13 分类:新闻资讯 分类:症状表现

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面孔知觉障碍

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面孔知觉存在障碍。

孤独症个体情绪知觉能力的实验研究基础来Hobson对早期情绪发展所做的解释。Hobson强调婴儿天生具有识别社交和情绪线索的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情绪接触,并且在情感上体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假设这种内在的机制在患儿身上并没有正常的发展,这可以解释他们诸多社交行为的异常。此外,他的理论也预测在那些需要识别他人情绪状态的实验任务中,患儿应该会出现困难。

Hobson使用一种跨模态范式探究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加工问题。其中,被试需要匹配情绪性或非情绪性的语音、视觉刺激材料,相比控制组被试,孤独症被试在情绪性材料上犯了更多的匹配错误,但是在非情绪性材料上的表现与控制组被试一样。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倾向于根据非情绪特点(如发型和装饰)对面孔进行分类,而不是根据面部表情,当需要根据情绪来对面孔进行分类时,他们的表现是相对较差的。

其他使用类似范式的研究重复了这一研究结果,还发现相比控制组,孤独症儿童很少注意他人的情绪表达,倾向于忽略它们,或者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一些研究发现,患者在识别情绪相关词汇的意义时的表现比识别非情绪性词汇时的表现差。

然而,情绪知觉的早期研究中存在着两个方法学的问题。一是问题的难度,非情绪任务的难度往往是比较小的。因此,孤独症被试在情绪任务中表现出缺陷而在非情绪任务中没有表现出缺陷的现象,未必能说明其只是在情绪知觉上具有缺陷。二是早期研究中没有控制语言能力在情绪知觉中的角色。如果加工情绪信息时需要语言能力的介入,那么情绪任务中的组间差异可能是由于语言能力的不匹配导致的,而非反映了情绪知觉的缺陷。这两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了解决。

研究发现,当孤独症儿童与控制组被试在语言能力上相匹配时,情绪分类、匹配和命名任务的组间差异就不再明显了。其他研究团队也复现了情绪知觉任务上的表现对控制组特点的依赖以及当语言能力匹配时组间差异的消失。研究发现,情绪识别的缺陷仅仅发生在复杂的情绪上,如骄傲和尴尬,因为识别这些情绪需要进行社会推断和社会比较。Baron-Cohen认为,这类情绪识别上的缺陷反映的是患儿的心理理论问题而不是情绪知觉的损伤。研究发现,患儿在简单的情绪识别上没有表现出差异,但是当通过面孔做社会推断(如信任和亲近)时,患者表现出了情绪知觉的损伤。

这些结果表明,有许多调节变量解释了孤独症患者在情绪知觉任务上表现出的差异。孤独症被试与控制组被试在情绪知觉上的差异,可能是继发于孤独症被试语言认知或者心理理论上的缺陷,并不是反映了独特的情绪加工的损伤。总之,研究表明,情绪知觉缺陷并不是患者特有的,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和精神分裂个体也表现出了这种特点。

以上就是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面孔知觉障碍,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http://www.99zbz.com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个人中心我的 分类 购物车 我的足迹足记

    在线客服x

    客服
    回到顶部

    购物车

    X

    我的足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