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8岁的应届毕业生李一墨,回到母校孝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书法室练字。看到自己的书法作品还在这里展出,他高兴地拉着自己的老师杨炜、张静说个不停。
张静、杨炜分别是他中低段和高段时的班主任,杨炜还是他的书法老师。李一墨毕业前,他们为他策划了这个书法展。李一墨以前是个一天问一个问题几十遍的孩子,这四年教他练字,孩子不仅改善了这种刻板行为,还发展了精细动作,字越写越好。
2001年,21岁的孝感大悟人杨炜和钟祥人张静从襄樊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热爱特教事业的二人,双双来到孝感市特殊教育学校(下文简称“孝感特校”)从教。“他回来建设家乡,我是为爱奔赴。”张静笑道。
6月25日,45岁的杨炜为五年级培智班学生上了节AI融合课《画太阳》。课上,豆包智能体“图图”对孩子们的朗读做评价,把他们不能理解的课文变成图片;“即梦”则把课文里的“我”变成动画数字人,带着孩子们“游历”课文,还帮孩子们生成未来梦想影像……看到课本“活”了,孩子们很惊喜,纷纷举手上台与AI互动。
这也是孝感市特殊教育教联体“新质课堂”的一节示范课。“师傅总在琢磨怎么让AI为特殊教育赋能。”杨炜的徒弟、孝感特校年轻教师程晶说,去年师傅就尝试用AI做了个1分钟孝文化故事短片,说可以用在教学中,“他有一句话很动人: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同步享受文明成果,尽力发展自我。”
张静有同样的想法:“我校在校生146人,除了10名听障学生外,都是培智生,其中又以自闭症孩子即‘星星的孩子’为主。社会、家长往往对他们降低要求,觉得他们能自立就很好了。但我们更贪心,希望孩子被尊重,能感受美。”
他们花大力气教孩子礼貌:见人打招呼,离别说再见,要有边界感,不能上来就抱;也坚持教孩子学好拼音,学会跳绳。“能比较正常地说话、走路、交流,就能与人有比较正常的交往。”
很多自闭症孩子不能正常发音,原因是发音器官、发音方法有问题,张静教学时经常要用纱布把孩子的舌头“挖”出来,再用按压板压舌头,不断重复练习,教会他们正确的发音方式;跳绳很考验协调性和精细动作,张静把动作分解,一步步带着孩子们做,最终让所有学生学会跳绳。
去年,夫妻俩合力编写了校本教材《会跳舞的古诗词》,把40篇培智教材中的古诗词翻译成了手语。该书已被多所特校选用。“很多孩子理解不了诗词的语言,那就教他们用手语感受。”杨炜说,中华文化之美,特殊孩子也应平等感知,现在,他们正在做《书法教学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干预研究》课题。
夫妻俩现在瞄准的是另一个社会痛点:自闭症儿童难以获得便宜易行的康复训练。“我们想和学校老师们一起出本书,指导随班就读的老师、残障儿童的家长帮孩子‘随时随地’做康复训练。没有资源教室、康复器材不要紧,练习夹豆子等也可以。”他们说。
上一篇: 适合自闭症影子老师的强化方法(二)
下一篇: 兰州男子带自闭症儿子骑行青藏线(一)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