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治疗方法 / RDI / 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
返回

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

浏览次数:542 分类:RDI 分类:治疗方法

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

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呢?

RDI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近年来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自闭症核心缺陷的研究成果。葛斯汀把人类的社会交往系统分成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以不变的规则和结构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在人际交往中,静态系统的规则比较固定,只要遵循固定的规则就能完成交往活动。比如到商店买东西,排队购票等。这种交往模式比较简单,而动态系统则要复杂得多。动态系统的规则难以预测,比如和人聊天,和朋友聚会等等。动态系统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还要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因此需要交往者随时做出调整才能顺利进行。

葛斯汀认为,静态系统属于工具性的技能,不需要情感投入,而动态系统需要处理大量信息,需要情感协调。因此他提出,要想真正长久地建立人际关系,必须具备动态系统的交往能力。他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一般儿童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四个层次:

1、调适阶段(0-6个月):婴儿渐渐能够在掌握互动经验的过程中,充当更加主动的参与者。

2、互动学习阶段(6个月-1岁):此时儿童已具备了担任经验分享互动伙伴的能力。

3、即兴变化与共同创造阶段(1岁-1岁半):这一阶段,儿童具有了调整自己、避免互动协调失衡的能力,开始理解即兴互动。

4、分享外部世界阶段(1岁半-2岁半):儿童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进人了分享内心世界的过渡期。

5、分享内心世界阶段(2岁半-4岁):儿童能分辨出人们的外部表现可能和内在的真实感受不同,同伴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成为重要的合作对象。

6、连接自己与他人阶段(4岁以后):儿童习得了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

正常儿童能够自发地习得上述人际交往能力,而自闭症儿童由于内在的心理发展机制问题,社会交往和语言发展出现障碍,人际交往的技能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而没有发展出经验分享的能力。一般的临床干预方法只能教会他们工具性的社会交往技能,而不能培养出他们的情感协调机制。因此,葛斯汀提出自闭症儿童存在六大方面的交往缺陷,分别是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能力、前瞻和回顾能力。针对这些方面,他设计出了系统的人际关系发展课程。

以上就是自闭症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理论背景,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http://www.99zbz.com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个人中心我的 分类 购物车 我的足迹足记

    在线客服x

    客服
    回到顶部

    购物车

    X

    我的足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