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生原因 / 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有哪些(一)
返回

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有哪些(一)

浏览次数:146 分类:产生原因 分类:新闻资讯

孤独症的易感基因(一)

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有哪些呢?

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连锁分析、全外显子深度测序以及arrayCGH筛选拷贝数变异等方法,已经确认了很多与孤独症易感性相关的染色体区域及具体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体现出有趣的分类,如参与突触信号传递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等。这些基因突变如何导致孤独症的产生以及发生发展,需要遗传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与神经科学家合作,在分子、细胞以及整体动物模型水平研究孤独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怎样影响了神经发育过程以及导致了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对“常见病由多个罕见变异导致”假说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孤独症的易感基因包括:

一、7号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

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连锁区域是经典遗传学最早发现与孤独症相关的染色体区段,这段区域内含有的基因便成为了候选基因的研究焦点。对于WNT2这一隶属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WNT基因家族的成员的研究,确定了2个患有孤独症且携带非保守序列变异的家系,但是,其他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同样的结果。另一个7号染色体上的与神经发育有重要联系的REELIN 基因编码 Reelin 蛋白(RELN),此蛋白在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以及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迁移中起作用。孤独症患者的脑中浦肯野细胞的数量有所减少,浦肯野细胞减少的现象在雄性Reelin杂合的小鼠小脑中也有报道,而雌鼠却无此表型。在大量样本中对孤独症相关的易感基因编码区突变的筛选并不能体现出足够高的变异频率来解释连锁导致的效应回。这些结果再次提示了孤独症患者中寻找的基因突变很可能都具有罕见的特点,对同一个基因来说,突变有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位点,最终都是影响到了基因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层黏连蛋白β1基因的变异与孤独症之间的联系已被证明。类似的现象也在位于7q22的磷脂酰三羧基羟激酶的y催化亚基(PIK3CG),以及3个同源框基因和HOXB1(位于7p和7q),及位于7q36的锯齿状蛋白2(EN2)。但由于这些结果没有在其他独立的孤独症样本中被重复出来,所以很难解释清楚。

关于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

-------------------------------------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http://www.99zbz.com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个人中心我的 分类 购物车 我的足迹足记

    在线客服x

    客服
    回到顶部

    购物车

    X

    我的足迹

    X